close

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總稱(不包含自然景觀),主要顯現在精神與物質層面的創造發明,例如倫理道德、宗教信仰、文學藝術、政治制度、法律體制、風俗習慣

文化有幾大特性(大型模考與基測常出)
1. 多樣性:不同的國家、人種、環境、氣候等因素,形成不同文化,全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,例如人類古文明,就有埃及、印度和中國文化

2. 普遍性:人類社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,但各國、各地區文化表現方式不同,不過都具有許多共通元素,中國文化、美國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的自己的符號語言

3. 差異性:每個社會為了生存或因應環境的變化,會發展出不同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例如台灣以紅包祝賀新人,而日本是以白色信封裝禮金祝賀新人、紐西蘭的毛利人打招呼是用鼻子與對方摩擦,我們則是用握手或鞠躬。

我們確認用打勾的方式,西方尤其美國很喜歡打叉

Untitled-1.jpg

4. 累積性:文化是一種經年累月的歷史痕跡,經由代代相傳、由簡單至複雜,例如中秋節團員賞月的文化

5. 約制性:人類創造文化亦被文化所約束,例如國家有法律、制度來約束人類的行為。

6. 包容性:一個文化內能包容各種不同的文化,例如在台灣能看到不同的飲食文化,人們接受、包容某些外來的文化

主流文化與次流文化:(並不代表次文化比主文化優或者劣,僅代表大文化底下有各自發展的小文化)
主流文化:社會上多數人認同的價值和規範,例如民主是台灣的主流文化。
次流文化:在主流文化之下,社會中某些團體成員,產生相同價值觀、規範和信仰或符號,是屬於個別團體的特殊文化,如青少年次文化、工程師次文化、原住民次文化、外籍勞工次文化等。

Untitled-.jpg

青少年的次文化發展例如::) XD orz 等網路符號,還有一些發展只有在次文化裡面才知道,外界未經深入了解會無法明白

最後補充一點,文化沒有優劣之分,不能說某國的文化高於另一國的文化,但是每個文化自己內部一定有好的和壞的事情。


文化的內涵分為三種層次:器物、制度、理念(文化皆為人造,非自然景觀)

器物層次:實際物體的改變,最明顯可見
制度層次:人類建立的制度,如風俗習慣、政治、法律、典章、經濟等制度
理念層次:人生的價值、理想與觀念,價值判斷,例如何謂美,何謂醜,過去唐代喜歡胖一點,現在人卻強調瘦

補充一個法國簽署的模特兒協定

法國的模特兒公司們與衛生部長簽署這份自願性規章,加入全球對抗厭食症的行動。簽約者承諾避免使用「可能助長提倡過瘦典範的人,特別是年青人」,前年十一月,巴西模特兒瑞絲頓去世,得年二十一歲,死時她身高一百七十公分,體重不到四十公斤。烏拉圭模特兒拉茉絲前年八月也死於心臟疾病。

義大利攝影師託斯卡尼去年找來身高一百六十五公分、體重僅三十二公斤的法國模特兒卡蘿(Isabelle Caro)拍攝一系列反厭食症廣告,轟動各界。

2007120214144848065500.jpg

youtube上面法國的新聞介紹拍攝過程



文化失調:社會變遷急遽時期,由於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等各部份變遷的步調不一,而致使彼此之間在互動上有落差出現,因此產生協調不良或衝突混亂(例如為了拿錢買毒品搶劫、殺人等新聞)

文化的傳承與創新
政府方面:
制定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,對歷史古蹟、藝術文物進行勘查、評定及維護。
在學校開設鄉土課程與母語教學、成立客委會原住民委員會或文物館、客家新聞電視台的開播(落實多元文化政策)等。

民間方面:
傳統文化的傳承:如美術界的張大千、文學界的林語堂、史學界的錢穆。
本土文化的傳承:如楊麗花歌仔戲、黃海岱布袋戲、阿美族郭英男的原住民歌謠。


文化創新:舞蹈方面如林懷民的雲門舞集,電影方面如李安的《色‧戒》。

文化融合的部份:
1. 如我國不同身分的新住民,陸續移入台灣定居,形成新舊住民大融合的台灣多元文化
(重視閩南文化如歌仔戲、客家文化如山歌、原住民文化如阿美族的豐年祭、飛魚祭、中原文化如相聲)。
2. 「牽手」原為平埔族人對自己妻子的俗稱,後來漢人大量與平埔族通婚,亦融合其文化,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妻子,乃以「牽手」稱之。

文化種類:
1. 民俗文化:如布袋戲、歌仔戲、皮影戲、跳鼓陣
2. 精緻文化:如故宮文物、現代舞、交響樂
3. 流行文化:日劇與韓劇
但是文化也會產生變遷:例如楊麗花的傳統歌仔戲改良後在國家劇院演出,為民俗文化邁向精緻文化的表現

文化與藝術:
藝術的定義:包括文學、音樂、繪畫、電影、舞蹈和雕刻等。
藝術是文化最具體的部份,藝術充實文化、文化主導藝術的發展,二者相輔相成。例如:中國的唐三彩陶器可顯現大唐文化的精神。

聯合國教育、科學、文化組織(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):有計畫地將具有獨特性、真實性,無可取代的建築、戲曲等藝術品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要求全人類共同救援保存,例如:中國西安兵馬俑、美國紐約自由女神、埃及金字塔等。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官網:http://portal.unesco.org/culture

宗教信仰與生活:
宗教信仰的目的:都是勸人為善,勸勉信徒遵守戒律與頌讀經典來趨吉避凶。
宗教信仰的保障:我國憲法有保障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權,但不得違背公共秩序、善良風俗和法律規範,任何宗教應得到公平對待;而且尊重他人選擇加入任何宗教。
台灣多元的宗教信仰:
1、佛教:信仰釋迦牟尼佛;神職人員如比丘、比丘尼,注重生死因果的輪迴觀念。
2、道教:信仰媽祖、玄天上帝、三山國王等;神職人員如道士、乩童、法師。
3、基督教:信仰上帝;神職人員如牧師。
4、天主教:信仰上帝;神職人員如神父、修女。
5、伊斯蘭教:信仰真神阿拉,穆罕默德所創立;信徒稱為穆斯林。
6:其他:一貫道、天理教、統一教等。

休閒與生活:
休閒的功能:
1、可以調劑身心,恢復活力。
2、發覺自己的潛能,從而超越自我。
3、安定心靈、豐富知識。
4、可以創作出新的文化藝術作品,發現新的人生價值。

休閒的類型:(常考)
1、運動類(如打球、跆拳道等)。
2、旅遊類(如旅行、登山等)。
3、娛樂類(如唱KTV、看電視等)。
4、社交類(如聯誼、訪友、餐敘等)。
5、服務類(如社區服務、擔任志工等)。
6、藝文類(如聽音樂會、觀賞畫展等)。

休閒生活的受重視:
1. 政府推行的國民旅遊卡鼓勵公務人員重視休閒生活。
2. 台灣社會出現介紹餐飲、旅遊的節目或書籍的新風潮,如歐吉桑遊台灣的節目、台灣泡湯的書籍等。

台灣多元族群的文化

1. 閩南人:17世紀後,漢人大量移墾台灣。
節慶習俗:過年(圍爐吃團圓飯)、元宵節(蜂炮、天燈)、清明節(掃墓)、端午節(賽龍舟)、中元普渡(放水燈、搶孤)、中秋節(賞月、吃月餅)、冬至(吃湯圓和記祖)、尾牙(老闆犒賞員工)、歌仔戲、布袋戲、皮影戲。

2. 原住民:漢人大量移入前,已遍及全島,屬於南島語族。
節慶習俗:阿美族的豐年祭、平埔族的頁寄、鄒族的團結祭(戰祭)、泰雅族的黥面紋身、布農族的拔齒儀式。
目前政府正式核定共有十四族:泰雅族、賽夏族、布農族、鄒族、魯凱族、排灣族、卑南族、阿美族、達悟族(九族)、邵族(第十族,民國90年核定)、噶瑪蘭族(第十一族,民國91年核定)、太魯閣族(第十二族,民國93年核定)、撒奇萊雅族(第十三族,民國96年核定)、賽德克族(第十四族,民97年核定)。

高山族分布中央山脈和東部縱谷一帶,漢化較慢;目前十四族除了噶瑪蘭族屬於平埔族,其餘皆為高山族。
平埔族分布於平原、埔地、沿海一帶,漢化較早,如凱達格蘭、 噶瑪蘭、西拉雅等族。

憲法增修條文》(民國85年)中保障原住民的權益、地位、語言文化,政府成立原住民委員會(民國85年),台北市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,制定《原住民教育法》,都是尊重多元文化的表現。

原住民委員會連結各族介紹:

台灣原著民文化園區



3. 客家人:17世紀後,漢人大量移墾台灣,戲曲、山歌及義民廟的祭典。

4. 外省人:民國38年隨政府播遷至臺,文化表現例如相聲、京戲、平劇、南北管、崑曲等。

5. 外籍配偶:成為第五大族群,如泰國的潑水節文化。(現在為了尊稱各種民族,請勿稱呼外籍新娘,改稱為新住民)

國際間文化的交流
要國際化之前必先了解並認同本土文化,不能忽略本土文化,亦不能認為自己文化是最優秀的(如日耳曼民族自認為最優秀而歧視猶太人),而國際文化的交流過程有可能強勢文化(第六冊會詳談)會傳播甚至取代原本的文化,本土產業也會受到波擊,所以先了解自己文化的優點,發揚與交流,避免被國際文化淹沒。

國民外交:
意義:指透過兩國人民(以個人為單位而非國家)之間從事各種活動,來增進彼此的了解與友誼,並適時介紹台灣的山川文物、風土民情、經濟發展,讓外國人知道台灣的存在,為自己的國家做些敦睦邦誼的工作,就是國民外交。

民間團體推動國民外交:如締結姐妹校、舉辦學校研討會。參加國際非政府組織(NGO)所舉辦的活動:例如世界展望會定期舉辦的飢餓三十活動。

個人參與國民外交:參加親善大使種籽培訓營、參加外交替代役、參加國際扶輪社等。
(扶輪社是透過結合具有服務精神之各種事業及專門職務人士,以世界性之聯誼,增進國際間之瞭解、親善與和平,籌募教育基金幫助優秀青年,非身心障礙人士)

個人參與國民外交記得注意國民禮儀:例如向國外飯店訂房因故未按時投宿亦未取消、私自帶走國外旅館物品、在國外餐廳或博物館高聲喧嘩等。

請看相關文章:失格的旅人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ybirdteacher 的頭像
    maybirdteacher

    梅鳥的公民教學部落格

   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